蒙城县文联的全称是蒙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1958年3月成立至今的 60年多年里,县文联搬了6次家。办公地点的变化,见证了文联文艺事业的点滴发展历程。
1958年县文联成立时,全称是“蒙城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办公地点在老县文化馆内,当时只配1名秘书。1959年,县文联搬迁至老的城隍庙楼上办公,还是1人1桌1椅。“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县文联停止一切活动。 1977年2月,县文联得以恢复,仍旧只配秘书1人,办公室改在县委宣传部,这是县文联办公地点的第3次搬迁。1980年,县文联迁至县民政局招待所办公,算是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了。1981年1月起,县文联开始配专职副主席1人、秘书1人。1984年12月,县文联改称“蒙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始配主席、副主席、秘书各1人。1986年2月,县文联搬迁至东城路30号(现嵇康路128号),与县文化局同楼(三楼南)办公。有3间房,面积50余平方米,当时足够办公用了。1987年1月,县文联创办了《楹联报》。1989年,成立楹联报社,确定事业编制3人(后增加到7人),与县文联合署办公。此后,由于中国楹联学会参与主办,报纸的影响逐渐扩大,县文联(楹联报社)先后有多人调入。为了排版、分装报纸,又临时借用、聘用了几位同志。每次《楹联报》到了要人力搬到三楼,分装后又要人力运下楼。县文联的办公地点越来越显得拥挤,办公条件也很简陋。多少年来冬天靠2个煤炉取暖,夏天靠2台吊扇度夏。县文联每次召开文艺家协会负责人会议或其他活动,都要到处借用会议室。期间,县文联历任领导都很想解决这一问题,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1996、1997年,县文联曾借用县电影公司影视招待所的几间房子(现县纪委南楼)分流几人在那办公。后又借用县外贸局的老办公楼(现县政协北)的一间房作为单位仓库,存放报纸及合订本等。2002年至2003年,县文联还曾把楹联报社迁往合肥市安庆路271号橄榄绿宾馆租用2间房办公,以寻求报纸的更好发展。
直到2014年,终于出现转机。当时县博物馆、规划馆已建成正在布展,因其中有“中国楹联之乡”展厅,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安排县文联的同志参与该展厅的布置及提供相关内容。县文联再次提出解决办公用房的问题,县委主要领导答应在博物馆四层预留几个房间作为楹联报社的办公用房,要求县文联重新写出要房申请。为了便于工作,县文联最后选择了博物馆、规划馆东门南边的两层配套用房作为县文联的新办公地点。
从县重点建设局拿到新的办公室钥匙后,文联的同志十分开心,这是文联人多年的梦想。这是县文联办公地点的第6次搬迁。整个办公地点分2层,室内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一楼分装报纸,二楼办公及会议室。之后请来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并简单进行装修,房间分隔,添置办公桌椅,还装了监控,尤其是还有一个可以容纳60多人开会的会议室,又从县体委申请了乒乓球台建成职工活动室。结束了县文联每次召开协会工作会议都要到处借会议室的历史。如今的县文联(楹联报社)办公地点处在县博物馆国家3A景区内,环境幽雅。2019年3月,经过县文联几代人的努力,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一家公开出版的《楹联博览》杂志又成功落户县文联。
县文联搬迁和办公条件一步步改善的过程,也是我县社会经济及文艺事业加快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