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县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僵尸企业”。这些“僵尸企业”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导致了其它企业用地难、用地贵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
一是招商项目的引进把关不严。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的重点工作,但早期在开展招商工作时多为“捡到篮子就是菜”的粗放式招商,对土地规划、环境保护、产能过剩、产业配套、发展潜力等因素的通盘考虑不足,是导致“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是评估和监管工作有待提升。在“僵尸企业”治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企业运营状况的科学评估和动态监管,难以同步掌握企业运营的情况。这也导致一些银行机构或政府部门盲目选择相信“僵尸企业”能够起死回生,一直为这些僵尸企业提供贷款资金。这不仅造成银行机构与政府的经济损失、也使“僵尸企业”不能及时退出经济市场。
三是僵尸企业的退出缺乏因企施策。治理“僵尸企业”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考虑、因企施策。而目前我县的治理方式多为帮助“僵尸企业”依法破产退出,但企业申请破产后,会对企业自身、银行、当地政府带来诸多羁绊。如:申请破产的处理周期长,原有企业人员如何安置,债权银行出现坏账,出现区域经济下降、产业结构改变、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二、意见建议
一是新上工业项目要严格把关。要采用“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的企业引进模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严防产能过剩的项目入驻。在项目把关中,可以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招商、发改、环保、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评审工作小组,建立由科技、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在新项目引进时,评审工作小组结合项目实际,从专家库中挑选相应的专家,对项目的投资、用地技术、环保、前景、安全生产等内容综合评审打分,根据得分情况实行优胜劣汰,从源头上避免区域内的恶性市场竞争和“僵尸企业”的产生。
二是建立企业发展情况动态数据库。按照全面排查、不留死角的原则,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开展摸底核实工作,认真排查每户企业的人员、产值、税收、能耗、资产债权债务、经营状况、涉法涉诉、欠费欠税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立台账,列明每户企业的情况。持续动态监管。同时,根据这些数据,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对暂时经营不善的企业可采取警示约谈、督导帮扶等形式进行帮助,防止其沦为“僵尸企业”对难以“起死回生”的“僵尸企业”。及时治理,防止资源浪费。
三是推动“僵尸企业”实现并购重组。对“僵尸企业”实行并购重组,能够最大程度解决企业资产债务治理难、人员安置难、清算注销难、依法破产难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企业积极并购重组“僵尸企业”。对于有意向进行并购重组的企业,政府、银行可以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并购重组的企业减轻负债。同时,对于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也可采用转让的方式,对企业不良资产进行妥善处理,推进“僵尸企业”快速退出市场。
四是建立一个有力的工作调度机制。要组建一个由县分管领导、部门业务人员、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人员组成的“僵尸企业”治理专门团队,进行专项治理。同时,工业园区要根据对本区域内“僵尸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建立任务清单,将年度治理计划、治理方式、相关责任人等信息绘制成表,实行挂图作战、倒排时间、逐户销号。此外,还应加强工作调度,制定奖惩措施,定期不定期召开治理工作调度会,听取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按工作进度的快慢进行奖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