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创建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农业的基本情况:今年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场4家,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45家;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3个、产地认证5个。省市要求供应市场的农产品必须是无公害产品,否则不能在市场销售。
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意识不够强。
少数干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意识有待提高。有的农产品生产者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安全,依法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些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欠缺,农产品采购、销售随意性较大。
(二)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环境保护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而农村污染特别是面源污染主体难以确定。有的生产者农业投入品使用片面要求“见效快、灭杀强”,乱用、滥用问题仍然存在。农村有的地区工业“三废”、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农产品产地污染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弱。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少。由于我县农残监测站成立的时间短,加之人员是由多家单位整合组成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二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落后。一方面是现有的设备陈旧,精度低、误差大、灵敏度差;另一方面是设备不齐全,专用检测设备、微生物检测设备等严重不足,部分必要指标无法检测,从而导致检验检测能力弱。三是经费投入不够。目前,我县还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建设标准的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不能常规化检验检测。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漏洞。一是投入品监管不到位。农药、化肥、兽(渔)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我县农业投入品管理的一些环节上还不规范、力度还不够。据调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在少数地方仍有销售和使用;有的农户缺少科学指导存在滥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二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执行不到位。 三是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滞后。虽然我县有部分农产品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但还不够完善。四是部门执法不到位。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职责界限存在模糊地带,有的环节还是监管盲区。
建议:
(一)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县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定期、全面、规范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识别问题农产品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实验室设备标准化的检测队伍。
(三)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加强对农药、兽(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的监管,定期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二是要推广新技术的运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继续推广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和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秸秆还田、配方肥、有机复合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三是要建立追溯管理运行制度。要明确追溯要求,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推进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形式合力,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促进和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行为。四是要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县农业、市场管理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配合。在产地准出环节,重点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规模化生产者督促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检测报告准入市场。在市场准入环节,切实做好农产品入市检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要凭据检测报告进货,并加强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农产品不得进货;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处置不合格农产品。五是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县农业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加强对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多方联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县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优化专业人才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综合检验检测能力。一是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大对县农残质监站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检验检测装备条件。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抓好现有人员岗位练兵、提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专家型的检验检测人才,从薪资待遇、政治地位等方面建立一整套人才保障制度,以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开展资质认定申请。积极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切实将我县农残监测站建设成为公正、独立的检验检测认定机构,为维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