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政协提案委员会欢迎市民踊跃参与提案点评!

提案号: 33 提案题目: 关于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建议 提案人: 石东升 刘勇
提案内容:

提案一:关于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建议(石东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报告中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应用到乡村治理体系之中,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中,把握德治定位,发挥德治作用,探索德治途径,不断以德治的新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单纯依靠法治,构建乡村治理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困难重重。今日之中国,乡村治理决不能忽视德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起到升华的作用。乡村治理不但要依赖于乡村自治这个基础,依赖于法治这个保障,还要将德治作为升华。不但要使德治成为政府工作的好帮手,村民利益的代言人,更要使之成为和谐乡村的润滑剂。

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度不够。在基层“德治”建设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不少地方都存在着轻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本没有把思想道德建设挂上号,只不过是把思想道德建设当成装饰品,做为陪衬。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还存在着靠领导重视、靠上级督促来保证落实的状况,随意性很大。具体表现在个别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领导体制不健全,缺乏协调机制,缺乏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各管一行,缺少协调,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缺少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

 三是组织建设滞后。正规系统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没有走进边远农村,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农村思想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工作的组织部门,农村群众大部分通过人际交往、赶街、看电视听收音机等比较生活化的方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因为边远农村的思想道德在整体上就不高,存在很多问题,如此的思想道德环境对生活化的教育渗透能力非常有限,引导不好,不良的思想道德还会在某些边远农村占主导地位。

相关建议 :

德治是自治、法治的基础。基层社会重点解决治理主体思想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一、发挥榜样作用

一是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办法,以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为目标,按照乡风文明和村规民约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开展集体婚礼等丰富多样的移风易俗活动,努力消除农村的陈规陋习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打击农村违法乱纪现象,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大力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共建共享农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围。三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民风民俗教育,积极推行“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意思会议平台,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融合,提升“善治蒙城”内涵。通过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把群众参与的过程变成转变观念、接受教育的过程。

二、提升乡贤作用

要培育弘扬新时期乡贤文化,荟萃“先贤”传人、深入发掘德高望重或年轻有为的“今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大力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发挥其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在价值观引领,政治引导,经济带动,维护社会稳定的独特作用。出台《社会贤达评选管理办法》,更好培育乡贤群体,助推德治建设。

三、坚持以评弘德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民风民俗教育,大力推动 “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积极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打造“好人榜”“道德讲堂”“日行一善”等品牌。定期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文艺演出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评议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提升。注重德治实践,引导成立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性组织,把群众身边的道德失范等不良习气和社会现象抓细抓小抓实,不断净化社会风气。

 四、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因地、因人,统筹好农民大讲堂,可以通过夜校、读书班、培训班等形式不同,内容丰富的教育方式。利用道德讲堂、文化礼堂、文化讲习所等载体,发挥其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德孝主题文化活动,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教育农民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不懈坚持,形成“农民进礼堂,而不进教堂“的良好氛围。同时,还需要辅之以法制教育,只有把才能有助于农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五、建立黑名单制

推广建设“道德评议会”“道德红黑榜”等新型德治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选择,要不断完善它,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则。将符合条件的问题群众纳入黑名单系统,对进入黑名单的问题群众采取惠农政策限制措施,并设定科学的限制时间,在限制期内,问题群众不能够享受一定的惠农政策,直到限制期满并观察其表现,经相关组织要就讨论并解除限制措施后恢复其被限制的惠农政策,期间造成的损失由问题群众承担后果,也是对问题群众的再教育、再治病,如有反弹行为,重新纳入黑名单系统,落实相关制裁措施,直到其洗心革面。我们这种治病救人的初心要正、本色要纯、措施要硬,凡事一定要达到目的,一定要产生效果。

 

提案二:关于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的建议刘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把握德治定位,发挥德治作用,探索德治途径,不断以德治的新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现状

德治为基,用传统文化厚植核心价值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乡村治理需要将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和具有柔性约束力的道德结合在一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近年来,全县开展文明村镇(户)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评选文明村镇35个,五星级文明户358户,5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继续保持“中国好人第一县”称号;通过“广场公益演出”“周末大舞台”“送戏进万村”在全县16个乡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150余场,组织文明实践活动500余场次。60个贫困村,演出638场,扶贫宣传60多场。

二、存在问题

一是乡村德治建设中道德滑坡的现象;二是乡村德治主体的空化;三是乡村德治约束力减弱;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五是治理主体职能模糊。

三、相关建议

乡村治,百姓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强调要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所以,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加强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德治的柔性支撑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主题展馆

县区、乡镇以德治教育为主线,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注重深挖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评理堂、展示馆建设,形成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历史、乡贤、状元村等元素文化馆、文化广场或公民道德教育馆,引领道德风尚,以德化人,润物无声。

二、倡导乡风培育

依托“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节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广场舞、读书会等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引导村民主动革除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广泛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家庭观、消费观。

三、德治宣讲队伍

开展“中国好人”事迹在各乡镇、行政村巡回演讲活动,用好人的故事,激励、感召群众,同时,结合镇村的“道德讲堂”,大力倡导学好人、做好人、唱好人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一种人人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强化村规民约

在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具体制订修订过程中,要突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可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平安建设、民主参与、违规处罚”等方面,同时语言要通俗简洁,保证“一村一策”,易记、易懂、易行。一是坚持平等原则。二是坚持源头治理原则。三是坚持实用性原则。四是坚持利益导向原则。五是坚持执行过程公开原则。

五、乡村道德银行

探索推行“乡村道德银行”激励模式。以银行运行理念围绕群众爱党爱国、孝老敬亲、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5个方面进行细化标准,形成一定分值,考核村民道德行为,量化道德积分,存入村民个人账户,以积分数高低作为评选道德模范的重要依据,并通过集体经济村民议定,按月按积分给予一定生产生活物资激励。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让群众形成道德建设的自我推动力。

提案满意度:
提案点评:
(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
办理复文:
复文满意度:
复文点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