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常委会关于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建议案
(2018年5月28日县政协十届十一次常委会议通过)
5月28日,县政协召开十届十一次常委会议暨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专题协商会。
会议认为,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部署要求,坚持“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原则,通过强化工作保障、压实工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查考核、加强宣传引导等系列举措,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很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也有较大提高。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垃圾治理上主要存在分类不到位、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分置和无害化处理标准较低,保洁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绩效考核难落实,填埋场建设层次太低、覆土压盖不及时,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全面、垃圾清运不及时、有害垃圾回收不到位等;改厕上主要存在宣传不到位、示范效应不强、规范程度不高、使用效果不佳、改厕后管理机制未健全等;污水整治上主要存在资金缺乏、工程建设滞后,支管网缺失、污水收集困难,建设主体分散、制约实际运营,监管缺失、治污效果难以保障,污水进厂量小“吃不饱”、“管养护”缺失、“线上实时监测”缺乏等。
会议指出,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我县要立足当前农村环境“三大革命”良好态势,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
1、大力开展舆论宣传,逐步转变农民卫生观念。通过印发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宣传手册、刷写壁字、宣传图版、村村通广播、发放一封信、张贴明白纸等广泛宣传农村垃圾分类知识。以简明扼要、老少皆宜的图文形式制做分类标识设计,让人一看就明白什么是“可回收”“不可回收”,以便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通过“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巾帼行”等方式,让儿童、妇女全员参与其中。宣传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原理、使用方法和好处,讲清现有旱厕的问题和弊端,让人民群众在利与弊之间作出正确选择。
2、实施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我县农村垃圾主要分为沤肥垃圾、建筑垃圾、生态废料垃圾、回收可利用垃圾、封存垃圾(有害垃圾)和焚烧垃圾等,其中回收可利用垃圾由供销部门通过市场运作形式定期收购,应收尽收,最大资源化利用;封存垃圾(有害垃圾)由城管部门或协议公司统一集中、有偿收集和转运;沤肥垃圾、建筑垃圾、生态废料垃圾和焚烧垃圾基本上可以就地减量化处置,不需要向上转运。无害化是垃圾处理的必由之路,从当前我县实际看,应走填埋和焚烧发电两条路,这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利弊。改进当前我县村域内多点填埋的垃圾处理方式,向大区域的集中填埋或焚烧转变,必须加强垃圾中转、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尤其是配套高效实用的设施设备。
3、切实提高保洁员队伍素质。一是解决农村保洁员队伍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履职能力不强等问题。对期限内确实“学不会”、不胜任的予以辞退,是贫困户的予以调转岗位。培训其保洁素质,加强监管考核。二是建立保洁员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资待遇,激发其积极性。指导农民群众逐步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养成垃圾正确分类习惯,开展垃圾“二次四分”。三是建立垃圾分类评比制度,对做得好的农户给予适当奖励,并纳入“文明户”考核指标;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制,积分兑现生活日用品。四是推进“不见垃圾桶,垃圾不落地”覆盖面。统一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车、统一要求不摆放户外垃圾收容器、统一设定时间、统一播放垃圾收集歌曲、统一配备垃圾中转站。
4、优化无害垃圾卫生填埋点建设。逐步减少乡镇垃圾卫生填埋点的数量,精心选择卫生填埋点的位置,尽量远离村庄学校、水源、县乡道路,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和群众的影响。要加强维护,定期对垃圾填埋点进行覆土等处理,确保垃圾填埋点的环境卫生,减少地下水污染。适当提高有毒有害垃圾回收价格,依据有害垃圾交纳情况、交纳总量和年交纳平均量对保洁员进行考核奖惩,提高群众及保洁员分拣积极性,逐步提高垃圾分类效果。
5、完善和固化垃圾转运模式。一是规范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全环节链,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二是提升我县环境卫生一体化智慧调度指挥平台运行水平,并融入县智慧城市数据平台,实时监控垃圾收集、转运及相关人员工作情况等,实现城乡环境治理信息化。三是实现“全密闭、压缩化、高运能”转运,降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四是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规范垃圾填埋场运营管理,提升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
6、建立农村垃圾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行模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队伍去做。我县城乡一体化的8个乡镇都取消了对环境影响极大的垃圾填埋点,解决了乡镇垃圾无处可埋的难题。县垃圾处理场扩建工程6月底即可投入使用,具备处理全县城乡生活垃圾的能力,建议按照“成熟一个移交一个”的原则,将剩余乡镇的环卫保洁和垃圾转运工作逐步移交给康洁公司。二是建立“五大”机制,即: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农村环卫工作聘用管理和考核奖惩机制、环卫设施投入运营机制、包保责任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机制。三是简化管理主体,推行管干分离。成立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监管办公室,专门负责对专业保洁公司进行监管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等。四是加大对专业保洁公司的监管和考核,保障垃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五是委托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进行拉网式实地考察,并将结果作为对环卫保洁公司奖惩的重要依据。六是依托“民生工程”考核的有力推进,定期考核,奖惩兑现。七是将基层垃圾治理工作与党员包保网格化管理机制融合起来。
二、在农村厕所整治方面
1、制定农村改厕规划。按照2020年全市改厕工作全覆盖要求,结合我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科学制定我县2018-2020年农村污水治理的村庄和农村改厕工作规划,将改厕目标任务重点放在百村示范和千庄整治上,统一安排、同步规划、同时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试点先行,整庄推进,优先选择积极性高、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先行试点,避免一刀切,避免同一时段、同一标准、同一模式。镇村根据全县规划,分别制定具体落实计划、项目任务清单,梯次推进厕改工作。
2、规范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标准。成立改厕专家指导组,完善改厕管理措施,采取“统一招标耗材、统一施工队伍、统一建设规范、统一检查验收”方式,严把材料设备质量关,做到厕具招标、技术培训、工程施工、交工验收层层把关,压实责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把施工安装质量关,加强对乡镇村管理人员和改厕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到施工人员人人得到培训,持证上岗。
3、合理选定厕改位置。坚持厕房院内设置原则,能放屋内不放屋外,确保安全,利于维护,便于出粪和清渣。在厕房选材上能利用原有的旧厕房、旧材料原则上不新做成品厕房。化粪池不应建在主要道路两旁,避免车辆碾压。禁止在水体周边建造厕所,禁止粪液直接排入水体。要解决水源问题,使厕所易于连接自来水。
4、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在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在一般农村,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厕所(小三格加菜园式或小三格加大三格式);在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采用水冲式厕所。我县改厕要继续落实好“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注重长效;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基本原则,多做教育引导和示范带动工作。借鉴江苏邳州“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工作理念,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变“被动改”为“主动改”。同时,结合农村道路建设、污水治理和垃圾整治等工作,综合推进基层改厕。
5、推进农村公厕建设。一是要纳入镇村建设规划。二是要切合实际。每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公厕选点布局,建设无公害水冲式卫生公厕(配备化粪池)。三是要加强农村公厕管理。拿出一定资金,聘请公厕管理员(或保洁员兼任),确保公厕能够正常使用,卫生有保障。
6、强化考核验收。改厕施工结束后,由县级组织有关部门、乡镇人员逐户验收。验收工作分为资料查阅和现场考评两部分。资料查阅主要包括“一户一档”建立情况和网上信息录入情况。现场考评主要查验化粪池检查口、清掏口密封盖是否牢固,排气管安装是否合理,厕具、水桶是否方便可用等。填写农村改厕竣工验收表,验收人员和改厕农户联合签字确认。建立台账,列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限时销号,整改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并进行通报。
7、建立科学有效的厕改后管理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厕改后管理三个体系,即:维修服务体系、清运服务体系、处理利用体系。改厕后服务可采取:一是由中标企业确保质保期和质保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进行免费维修;二是由乡镇成立专业管护队伍,确定专职管护人员,具体承担损坏厕具的维修、化粪池堵塞和损坏时的维护等;三是借鉴外地做法,转由社会化运行,委托给具备条件的专业服务机构,在缴纳一定数额押金后,将吸污设备交由运营方,运营方负责车辆加油、维修等,自负盈亏。同时为运营方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减轻农户负担。
三、在农村污水整治方面
1、落实资金,确保实现治污基建目标。一是强化各级财政投入。在县财政既有投入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对每年新增财力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确保投入资金量逐年递增。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二是继续推进“PPP”模式融资。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选择综合实力强、信用良好的公司,以特许经营的方式,由项目公司全过程、一体化负责项目融资、设计、建设以及设施运营维护,从而减轻短期财政压力,降低投资和运行投入。三是开征污水处理费,可效仿城区市民污水处理费收取方式,向农村受益群体开征,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营。
2、完善管网,确保农村污水能收尽收。一是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各镇村要高度重视污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并切实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污水管网覆盖建成区。二是尽快实现雨污分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率先规划设计排水、排污体系,实现生活污水纳管纳渠集中处理,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开。三是弥补支网建设“短板”。高度重视污水管网的支网建设,接通管网“最后一公里”,真正使区域内污水进入处理管网。
3、均衡发展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区污水处理二厂二期、涡北污水处理厂建设。二是促进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均衡发展,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实现“管养护”保障到位,开展进出水量和浓度“线上实时监测”。三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及建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作,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四是加大对管理主体的监管,健全运营台账,完善长效运营监管机制,对分散的管理主体要逐渐统一管理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促使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化、常态化运营。
4、推进中水利用。一是大力宣传和提倡全社会应用中水。加大对中水利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中水利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努力营造“防污节水,利用中水”的良好风气。二是有关部门应加快中水利用单项规划编制的步伐,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有效利用城市污水和中水资源,走出一条中水资源产业化发展之路。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中水价格机制,拉开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和中水的价格差距,使城市中水直接进入市场轨道,保障中水设施的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四是制定我县污水处理、中水利用考核办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5、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一是修编全县水域养殖规划。对全县水产养殖功能区划及渔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 合理调整养殖结构,科学规划新的养殖区域。二是严格执行养殖许可制度。三是强化对养殖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估。确定养殖环境容量,避免盲目或超负荷的发展水产养殖生产。四是开展投入品市场检查。整治无证销售饲料、渔药经营场所等,防范不合格、劣质饲品流入市场。五是强化渔医队伍建设,科学配制饵料。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一线诊疗水平和科学使用鱼药的能力。六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控制水产品养殖密度,净化养殖水质,推广稻渔、藕渔等复合种养模式,实行生态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