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蒙城县委员会 / 漆园古今

蒙城县“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始末

阅读次数:27749 作者: 徐丽 发布时间:2023-08-22
[字体:  ]

    2018年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儿”。在这喜迎新春的日子里,中国曲艺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走进蒙城,在挂满大红灯笼的钢结构厂房内隆重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热情的观众脸上洋溢着笑容,喜庆的音乐在耳边萦绕,工作人员穿梭忙碌。正式演出开始前,时任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同志将“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的匾牌,授予蒙城县人民政府,顿时全场沸腾。对于为蒙城县曲艺事业付出心血的每一位同志来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它包含蒙城人民对曲艺事业的热爱,包含蒙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期待,更包含蒙城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曲艺事业的决心。在长达7年的创建过程中,蒙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县委县政府为此成立专门组织,从县“人文蒙城”发展专项资金中拨付专款,全面支持“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工作。

    蒙城的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蒙城的曲艺事业生态环境良好。据1985年《蒙城文化志》记载,清末以来,蒙城便有了曲艺的形式,当时流行评书、大鼓、坠子(包括小铙、大铙),扬琴、渔鼓和相声。1950年,文化部门对艺人实行统一管理。1954年,成立“曲艺协会”,会员有55人。1961年,改选主席。1965年,县文化馆抽调曲艺艺人17名,组成曲艺演出队。1976年,又一次改组,增加2位副主席,并开办曲艺训练班,当期学员19人。1985年,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来蒙城演出,同年成立“蒙城县曲艺工作者协会”。从时间顺序可以看出,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兴盛前,蒙城的曲艺事业一直很活跃,且是安徽省较早成立曲协组织的县区之一,基础扎实。

    在蒙城众多地方曲种里,“大鼓书”这个曲种延续至今,非常具有代表性。说书唱曲劝人方,说书人“一人一鼓一板”,走哪儿唱哪儿,随处都是舞台,生活见闻随口即能编成故事,再加上经典曲目,篇篇精彩动人,一直被老百姓深深喜爱。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以“淮北大鼓”名称作为蒙城县首批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文旅厅发布批文,表演者张桂银先生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桂银先生既能演也能自己编创作品,还是蒙城早期中国曲协会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是我国曲艺事业鼎盛期,那个年代“文革”结束,人民生活逐步好转,他的大鼓书作品制成磁带销往全国,让许多人知道了蒙城。“大鼓书”这个曲种在安徽很多地方都有,如合肥、淮北、宿州、蚌埠、阜阳、淮南、亳州,不过因方言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同,但对省外来说,不管省内各地怎么叫法,都因具有安徽特色统称为“安徽大鼓”。作品代表安徽参加省外比赛演出时,便是安徽曲艺的特色曲种,故而在一次对外曲艺文化交流时,我们的“淮北大鼓”便以“安徽大鼓”推出,并通过“安徽大鼓”的名称让这个曲种更加响亮。也因此令“淮北大鼓”这个曲种成为安徽曲艺的骄傲之一,为蒙城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提供契机。

    尽管蒙城曲艺事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创建“中国曲艺之乡”以前,蒙城的国家级曲协会员和省级曲协会员寥寥无几,高质量的曲艺作品也不多。创建期间,通过组织曲艺创作培训、艺术家积极参与展演比赛等活动的推动,曲艺创演能力明显提升,新创曲艺作品结出硕果,会员队伍也逐步壮大。从2012年到2017年里,安徽省曲艺节每2年举办1次,那是安徽曲艺界的盛宴,蒙城连续3届在安徽省曲艺节上取得傲人的成绩。第六届曲艺节蒙城选送的小品《签字》荣获节目一等奖、小鼓说唱《庄子搬家》荣获表演一等奖;第七届省曲艺节蒙城选送的大鼓《人间大爱》荣获节目一等奖、小品《孝女小栓》荣获表演三等奖;第八届省曲艺节蒙城选送的大鼓书《谈心》荣获表演二等奖。2015年,国家级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蒙城选送的安徽大鼓《韩英牢中见娘》荣获大赛二等奖。同年,安徽省第二届“鼓书”曲艺大赛,蒙城选送的琴书《焦裕禄赞》荣获一等奖,评书《宰相拉车》荣获三等奖。2016年,首届安徽省“长篇鼓曲书目”展演活动上,坠子《白海棠割肝救母》荣获金奖,琴书《买刀孝母》荣获铜奖。在省级“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优秀传统鼓曲书目展演活动中,大鼓书《潘金莲拾麦》、坠子《猪八戒背媳妇》被省曲艺家协会选定为首批淮河流域传统曲艺段子,并进行数字化管理与保存,成为非遗研究、教学与交流重要资源。

    这些作品能够走出蒙城甚至走出安徽,得益于蒙城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得益于蒙城曲艺人的精心组织和安徽省曲协的推荐,更从中涌现以中国曲协会员、原蒙城县政协副主席卢干为表率,省曲协会员张建同、李云鹏、冯兵、孟凡训、蔡永秀、袁琳等老师组成的蒙城的曲艺创作队伍,并逐渐形成蒙城曲艺艺术专业人才的中坚力量。优秀的曲艺表演人才不仅有张桂银先生,河南坠子表演者陈艳丽女士和她爱人坠胡手齐永超、通过人才引进的快板演员李尚,也是为蒙城曲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主力。擅长小品表演的苏小梅老师带领她的团队成员邓超峰、陶万江、张金枝等人以小品《孝道》(又名《钱是爹》)打动来蒙城考察的中国曲协专家组成员,获得进京展示的机会。

    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曲艺不再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单项选择。当年人们喜欢的众多曲种,像评书、渔鼓、大铙小铙和清音在蒙城渐渐式微。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仅是大鼓书、琴书、坠子、小品、快板,专业相声演员也是屈指可数。凭着对曲艺艺术的情怀,也为了让曲艺艺术重回群众视野,2012年1月,蒙城举办了一场曲艺作品大赛。前期筹备工作用了4个多月时间,面向社会征集曲艺作品100余部,其中50部作品入围,并评选出18部优秀作品进行比赛。为体现作品评审公平公正,邀请时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曲协主席李慧桥先生担任评委。在节目评审过程中,李慧桥先生深深感受到蒙城人民对曲艺艺术的热情。在得到蒙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后,安徽省曲协做出决定,把当年的安徽省第6届曲艺节放在蒙城举办。由此,蒙城开了安徽省曲艺节在县级城市举办的先河。

    同年7月,安徽省第六届曲艺节专题创作会议在蒙城举办,省曲协在会上提出要求,各地曲艺家对所创作的曲艺作品,要题材新颖,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时代感。9月,安徽省第六届曲艺节落地蒙城,来自全省的曲艺艺术家纷沓而至。蒙城配合省曲协办好这次活动,精心组织的作品也获得最佳成绩。省曲协授予蒙城“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培训基地”,为表彰县文化馆在第六届曲艺节中做出突出贡献,颁发了“优秀组织奖”。当时的活动得到中国曲协的支持,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先生出席颁奖晚会,并现场送上精彩表演,让小县城的群众一睹明星风采。刘兰芳主席当时说,她是第二次来蒙城。时隔多年,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蒙城演出和考察的情形。安徽省第六届曲艺节的举办,让全省曲艺艺术家记住了蒙城,也让省曲协感受到了蒙城县举办大型文艺活动的实力。就此,蒙城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拉开序幕。

    那几年,安徽省曲协多次组织全省曲艺家,以“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的名义到蒙城。2015年采风期间,在蒙城举办了第二届安徽曲艺作品创作研讨会暨“安徽省曲艺之乡”授牌仪式。省曲协特别邀请了李立山先生再次来到蒙城,以“聊聊相声那些事儿”为题做了一场报告。期间,蒙城为曲艺家们精心组织了一场曲艺作品汇报演出。蒙城在曲艺事业发展中所做的工作,得到安徽省曲协和省内各地曲艺家们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蒙城县获得“安徽省曲艺之乡”称号实至名归。同年,蒙城县“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办公室成立,蒙城文化馆曲艺社成立,拥有国家级会员2人、省级会员16人、县级会员68人。

    在创建期间,以弘扬国学经典为抓手,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等“六进”活动,开展曲艺知识宣讲。在曲艺作品创作表演中,深入挖掘当地古今乡贤的事迹,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坛城镇的“商汤桑林祈雨”、马集镇的“马玉昆抗日”、小涧镇“大宋第一女将刘金定”等,都编曲说唱,成为人们接受正能量教育的好形式。蒙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施项目化管理,曲艺之乡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

    曲艺艺术在蒙城全面开花。2017年,是蒙城多年努力修成正果的一年。坐落于县博物馆的蒙城县“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办公室、蒙城曲艺艺术展览馆布置完毕,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年,安徽省曲协领导陪同中国曲协考察团对蒙城“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工作进行考察。通过听汇报、看宣传片、实地走访等系列工作,中国曲协初步认可蒙城为“中国曲艺之乡”创建所做的系列工作。这一年,国家级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在蒙城举办。期间,安徽省首届“淮河琴书”专题会演也在蒙城同时举办。它是以时任安徽省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淮河琴书传承人孟影为代表人物的专题活动。当时,孟影主席在蒙城有个“拜师仪式”。因为曲艺艺术一直讲究“老带新、长带幼,薪火相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故而在蒙城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期间,为宣传蒙城、提高蒙城的知名度,壮大蒙城乃至安徽省的鼓曲人才队伍,在征得安徽省曲协同意后,蒙城特邀孟影主席和她的老师著名的淮河琴书传承人吴舜英先生为蒙城助阵。这场“拜师收徒”仪式让曲艺艺术家们看到传承的希望,同时随着孟影主席的艺术成就和声望的不断提高,蒙城这块热土也成了曲艺工作者的吉祥之地。

    2017年9月7日,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专场演出在蒙城顺利进行,同时承办全国中部地区曲艺创作座谈会。中国曲协副主席闫淑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安徽省曲协领导,著名相声演员奇志、李菁、范军以及中部地区曲艺创作骨干等近百人参与研讨。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者,蒙城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组织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中国曲艺界大咖、同仁感受到蒙城人民的真诚和热情,看到了蒙城为曲艺事业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来自山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南以及安徽本省近200多名曲艺人带着精品力作同台展示。从承办安徽省第六届曲艺节,到承办国字号“中部六省”曲艺展演高规格的活动和会议,让中国曲协和安徽省曲协再一次看到蒙城县举办高规格活动的能力和实力。

    这年11月,时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中国曲协曲艺之乡(名城)建设委员会主任董耀鹏同志率领专家验收组到蒙城,对蒙城县“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工作正式验收。董书记与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中国曲协曲艺之乡(名城)建设委员会秘书长芦明,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评书表演艺术家杨鲁平,中国曲协权益部副主任于涛和中国曲协研究部副主任刘菁,在安徽省曲协领导(李慧桥主席、夏芹副主席、秘书长许文龙)的陪同下参加了蒙城县“中国曲艺之乡”验收工作。通过参观蒙城“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办公室、曲艺艺术培训基地、调研培训基地活动开展情况和办公室建设情况;考察县博物馆、城市规划馆、智慧城市中心、鲲鹏湖公园、非遗中心,考察曲艺进校园成果展示,观看县文化馆曲艺社进社区惠民演出等,专家组对蒙城曲艺事业工作给予充分认可。董耀鹏书记一行专家组在庄周街道综合文化站看曲艺专场演出时,小品《谁是爹》(又名《孝道》)的精彩表演,感动现场的观众,也感动了董书记,他说“这个小品好,没想到在基层能看到如此生动的作品,一是作品内容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二是用方言特色表演是曲艺艺术的特色,接地气,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我来推荐这个作品到北京的舞台去演给更多的观众看。”首次赴京演出,开了蒙城基层新文艺群体进京演出的先河。在验收汇报会议上,专家组全票通过蒙城县获得“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随后中国曲协正式文件下达,并择日举办授牌仪式。就此全面完成了蒙城“中国曲艺之乡”创建的过程。

    从2012年蒙城与安徽省曲协结缘,到2018年在中国曲协“送欢笑”获得荣誉授牌。蒙城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历程辛苦,但各项工作开展相对顺利,因为有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历任领导高度重视,县文联的积极参与,还有蒙城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们热情奉献。从成功创建曲艺之乡之日起,蒙城的曲艺工作走向了成熟期。蒙城县正式成立了“蒙城县中国曲艺之乡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曲艺工作,办公室设立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曲艺事业形成常态化。

    目前,蒙城县国家级曲协会员发展到5人、省级曲协会员超过100人,县级从事曲艺工作的体制内人员超过30人,民间曲艺爱好者达3000人以上,登记在册的民间文艺院团280余家。创建成功后,蒙城的曲艺艺术水平明显提高。县文化馆常年开设曲艺培训班,免费培养曲艺人才,多次面向社会征集曲艺作品,其中以“勤俭节约,光盘行动”为主题的原创曲艺作品安徽大鼓《唱节俭》被录入《学习强国》。原创作品河南坠子《好人杨爱平》走出安徽,参加“苏鲁豫皖”4省展演、国家级“岳池杯”曲艺展演,演员张向阳带着这个节目获得亳州市政府文艺奖;张桂银先生带着安徽大鼓《回家》参加安徽省第九届曲艺节。安徽大鼓《关门》参加长三角“曲战役 艺赞情”曲艺艺术展演。曲艺新苗张佳慧同学带着淮河琴书《那个啥》参加北京市少儿曲艺展演获得“一等奖”。青年人才陆胜男带着原创作品河南坠子《一块田》、《老河工》分别参加了安徽省第十届曲艺节和安徽省“建党百年新征程”曲艺展演。在曲艺艺术学术研究上,论文《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 曲艺大有可为》在中国社科院专业期刊《曲艺》杂志刊载。特别是通过中国曲协,面向全国开展的曲艺对外文化交流,首届国字号“庄子杯”优秀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从183件作品中评选出16部优秀曲艺作品,涵盖了“相声、小品、快板书、淮河琴书、河南坠子、渔鼓、清音、莲花落、京韵大鼓”等曲种,提高了蒙城的知名度,推动了蒙城乃至安徽曲艺工作的开展。